New Situation:EM Staff Select
在整個1960年代,當代藝術(主要是波普繪畫)迅速普及於大眾生活,且快速地被商業化。在那個時間點,藝術界誕生了兩個重要展覽:「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和「Op Losse Schroeven(Situations and Cryptostructures)」,它們開啟了一個分裂、反對傳統、營銷式的藝術與展覽形式,強調智性之於藝術的詮釋可能。
這道分裂一直持續至今。半世紀後的今日,我們繼續過去五十年前的光景:當代藝術繼續迅速普及於大眾生活,且繼續快速地被商業化。只是現在,我們明白藝術不可能完全脫離商業而居,承繼前述兩展而生的策展、雙年展,最終也成為藝術商業的主要環節。只是2020年至2021年,我們歷經著另一個蛻變,旅行的困難也許提示了雙年展形態和場域的不可能。那剝除之後,藝術應該剩下什麼?
「反對傳統的、營銷式的藝術與展覽形式,強調智性之於藝術的詮釋可能」,是亞紀畫廊2021年的展覽理念,由此介紹新的、正在發生的藝術,重新理解戰後、需要梳理的藝術。
也因此,2021年亞紀畫廊的常設展以「New Situation」為出發,讓畫廊同事重新詮釋曾經展覽、經營過的藝術家作品,以另一世代的角度回應2020年以前的藝術,並期待新的藝術的發生。
張筑珺:在新常態中堅持
1988年11月,森山大道隻身前往帶著前往巴黎。他原本想在當地找到地方舉行展覽,但最終這項計畫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實現。雖然受阻,森山大道依然帶著相機穿梭在巴黎街頭,拍攝了大量照片並整理成了《雙城物語 巴黎》。其中,森山大道拍攝了一幕令人屏息的畫面:吊掛在城市空中的巨大鯨魚氣球,將人從現實中抽離,又深陷其中。
旅居巴西的台灣藝術家林亦軒長期在聖保羅以抽象畫描繪在海外的生活。對他而言,創作並不只是繪畫的當下,也是不斷遷徙中與不同地方的碰撞。《兩個朋友》是林亦軒在2019年於紐約ISCP時所創作,有著藝術家熟練的抽象筆觸與符號性。然而在駐村結束數月後,世界就迎來了遽變。
在疫情之後,我們也將重新旅行。不過,迎接我們的會是什麼樣的新秩序呢?在熟悉又陌生環境中,在必須要接受的新常態中,我們將如森山大道與林亦軒般,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堅持自己所相信的藝術。
藍仲軒:咆哮中的安靜風景
在他著名的戲謔、粗獷歷史肖像畫之外,趙剛另一部分的畫作則是極具詩意的風景寫生。他的風景畫取景宏大而細膩,思鄉而幽靜。疫情爆發後,趙剛在封城期間所創作的《新冠病毒》與其他靜物畫則反轉了視角,窗外景物與細小的日常物件成為了依靠與敘事。《京都》是趙剛繪畫中罕見的和諧風景,如同災難發生之前的光景,也是藝術家批判大歷史中的片刻寧靜。
將攝影視為一種紀錄,中平卓馬的晚期彩色攝影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風景紀錄。曾以左派作家的身份與日本戰後社會衝撞、創立《挑釁》宣示攝影、在自我否定後燒毀作品,中平卓馬的生命不斷地在與外部世界抗衡。又或者說,與自己的攝影對抗。大病一場後,中平卓馬回到了他的原點—橫濱,並用相機拍攝了一系列住家週遭的彩色照片:直接、細微、平靜、與世無爭。
我們並不能期望2020年的喧鬧混亂會在新年的第一天戛然而止,因為這樣的時間單位劃分僅僅只是自我安慰。然而,趙剛與中平卓馬的「風景」將不斷地提醒著我們那些因過度吵雜而被遺漏的事物。從大事件中抽離、隔絕喧囂與躁動,這也就是對2021年的一種憧憬。
周良駿:歸零態度
許炯以拍賣圖錄為基底,結合了唐朝著名詩人賈島的詩詞及自身創作,以青春叛逆姿態自詡與經典畫作平起平坐。畫面中的天價作品在拍賣印刷品上其實並無任何價值,但藉由許炯的再次創作被賦予了全新意涵,也讓觀者重新思考關於經典的意義與價值。
吳美琪以魔幻的手法將四處蒐集而來的廉價俗艷物件、親友轉贈的生活小物轉換成絢爛作品,以空間的壓縮及重新編排建構其獨特宇宙。透過重新定義現成物,將不同時空的物件再現於單一畫面之中。
吳美琪和許炯的作品都以全新的視角賦予現成物別於以往的意義及價值。2021年的第一檔展覽,我期許以歸零態度出發,再次發現生活中的不同可能。

黃子軒:洪流中的內在探求
藉著對自我的觀省、審視、叩問,再反觀他者,孕育出對世界的洞察力,是創作者在生命歷程中,一再面臨的一場儀式。而在2020年的氛圍與物理條件的限制下,這樣的常態顯得更加深化。
想像我們來自或去往同一個地方,那裡沒有概念或觀念的定義,只有一切物質的所有力量。吳美琪在《YXX》系列中,將自己置身於虛與實的創造過程裡,推向更深層與赤裸的內在場域,透過物件的排列與光線的安排,向人們介紹那理智上無法到達的地方,呈現的不只是攝影作品,而是對於那個地方的想求。
身體承載著感知記憶,是一陣脆弱的哭喊,也是一個歡愉的呻吟,這些觸動在令詠細膩的梳理、有次序的引導下,直覺地被還原成線條、筆觸、色塊,在精神上產生了寬綽的空間,邀請觀者一同交流,以人共有的方式—「情感」。
兩者作品皆來自創作者精神上的自救,深度探索自己的同時,也將自身投放到世界中,形成內與外平衡的一股張力。在訊息更為龐雜的時代,要如何保持清晰的覺察,創作就如同事件一般,以深刻的方式提醒著我們。
吳美琪:自身與環境的平衡
在混亂的世界裡,黃海欣運用她多向度的幽默法,竟能輕巧的帶領你觀看世界各地人們幽(失)默(控)的狀態,過程中如電視台的喜劇,不自覺得會響起觀眾群的笑聲來做收尾。在2020年的新作《99美分》系列,不單是以往的荒誕喜劇,我認爲它更像是讓人心跳加速的驚悚劇。滿足快感的同時,還參雜了焦慮和坐立不安的感受。《99美分》有別以往從街頭或景點中所描繪的人們,畫面中坦蕩且詭異的金髮模特兒是海欣在紐約逛華人商店時所看到的商品圖錄照,這也是她第一次用影像挪用到她的繪畫上,背後揭示了當地的消費文化與種族間的雙重矛盾。
而在林亦軒的作品世界裡,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他長期以不同身份在不同國家中的轉換與掙扎,所面對的壓力不單是來自種族問題,同時還要克服當地的生態環境。作品《蚊子》來自他2014年最早的蚊子系列。蚊子在畫中原是象徵熱帶疾病登革熱與茲卡病毒,在日後則成為了在創作中持續出現的主題,也是藝術家與蚊子在各種環境中共存的過程。
黃海欣與林亦軒的海外生活日記,同步的顯示出他們如何在更混雜的環境中,仍舊能調適出自身與環境的平衡,這也是近期我所需要學習的狀態。
黃亞紀:重新理解世界
當我們回溯近20年的當代藝術發展,某些藝術會因歷史的痕跡、懷舊的愉悅而重新受肯定,但也有不斷前進、脫離「時代」框架而創造具永恆信念的作品。這類作品通常難在「當下」用文本解讀,也可能難在「當代」快速輪替的潮流中受青睞-因為它原本就是超越潮流的。
尹朝陽2019年前後創作的山水系列,經常看出其與元明山水的連結,更強調開拓性的強烈風格。這在2020年被「潮流」淹沒的一年中更顯可貴。須田一政這位真正的攝影開創者亦是,他將街拍的影像困局以近似喻意的方式超越事物的原本意涵。這次選取的這組作品還包含大量的隱匿,這也意味著他的美學和戰後攝影的「直接」「暴露」「黑暗中的光線」背道而馳,展現了他的獨特性與重要性,著實是被過於低估的藝術家。桑田卓郎《無題》則是我2015年舉辦他展覽時留下的作品,之後幾年他被歐美數間知名畫廊經紀,是歐美最知名的日本雕塑家之一。
我把海爾蓋特《🧟♂️💕🧟♀️(#AfterShowParty)》、張碩尹的新作、桑田卓郎《無題》、與須田一政並列。在具象、人物、種族又成為一波潮流時,他們如何在文化、世代、議題的交錯下提出更純粹、寬廣、智性對世界的理解。